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品牌营销栏目--->电子商务-->详细内容
CIO批注信息化误区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1-7-16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在IT厂商以及各行业巨头都以IT应用和行业信息化为标榜的今年,信息化究竟“化”得怎样?应用究竟“用”得如何?本刊记者走访了多位CIO、CTO以及咨询专家,请他们就国内企业信息化的现状、误区、方向、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差距以及上游IT厂商的服务之道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仍然是初级阶段
就像电话、电脑、互联网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依然较低一样,在国内企业中,信息化普及率目前也处于较初级的阶段。据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,尽管80%以上的企业已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(OA)和管理信息系统(MIS),70%以上接入了互联网,50%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,但上述投资仅占企业总资产的0.3%,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%-10%的水平相距甚远。
这还是大型企业的情形,至于中小型企业,情况更是“等而下之”。调查显示,占我国工商企业总数99%的中小企业中,有一半的企业还没有配备计算机,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、办公自动化系统、信息管理系统、ERP系统等的更少。而在美国,企业已有近70%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;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%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。
在如何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,大部分企业的理解还很初级。而上游IT厂商也只是近来才认识到了信息化所孕育的误区并有所动作。
不均衡发展
在采访中,专家们一致认为,国内企业在IT应用上还存在着不小的行业差距。一些在电子商务方面涉足较早的企业,信息化运作得较为成功。以专线接入普及率为例,一般而言,电子通讯类企业,由于具有行业技术优势,采用专线接入的比例相对较高;房地产企业由于其利润率远高于其他行业,再加上推介其产品的需要,有38%的企业也采用专线接入方式;流通领域的企业当中,贸易类公司、商场、批发类企业对专线接入这种快速的联网方式也比较看好,有34%的企业采用。至于其他IT应用,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,行业分布跨度大,信息化的层次也就差异较大,难以一概而论。
关于政府机构信息化,一位政府部门的IT人员也提到:有些政府部门在进行信息化招标时往往没有很好的组织和规划,以至于技术把关不好。比如某次他们单位招标100台PC,虽然这家机关的确是从几十家企业中最终选择了一家,但把关不利却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恶果:说是联想品牌的机器,但实际上硬盘、内存都不是标准配置。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是投票决定,但实际上也有很多环节不够周全:招标负责人不懂技术,但却又有拍板权。他总结说,目前政府部门的信息化还存在着重硬轻软、重网络轻信息的问题。
有专家认为,我国中小企业IT应用主要有三个层次:第一个层次是单机商务应用,指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,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、报表制作和上网获取信息等;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的局域网应用,指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建设,实现协同办公、信息共享和对外交流;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,指企业通过开展ERP管理,建立基于网络的企业物流管理、网络营销、技术交流、客户关系管理、实现电子商务等。然而调查表明,在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中,有大约85%的企业还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单机应用,距离实现电子商务的阶段还相差甚远。
此外,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分布上,也很不均衡。企业的中间技术层,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,一般都较先实现计算机管理;但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,基本停留在“形象工程”上,相关的报表满天飞;另一方面,企业的末梢,如供应、生产、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则大多付诸阙如。
标示误区
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,对信息化建设、传统企业的改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,但其中最需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?要将信息化进行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?这些问题直接关乎信息化成败,决不是可有可无。IBM大中华区咨询与集成服务部总经理于雪莉介绍说,“企业应当意识到E仅仅是一个手段,一种工具,企业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的目标,自己的核心业务,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E这个手段来获益。因此,企业必须有2-3年的明确的目标,比如业务指标、组织结构、工作流程等。整个项目需要花2-3年,最短也要6个月。”
“今天有些企业面对惠普针对企业自身情况提出的具体问题感到不解,认为你惠普公司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,提供系统集成就好了,问那么多问题干什么呢?其实,企业的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购行为,它是永续经营的过程。”徐仲良说。举一个电子制造企业的例子,服务商先是帮助客户分析他的核心业务是什么,如何做得更好,然后研究整个流程和组织结构,是否所有的组织和流程都是必要的,是否是最快最有效的,最后再加以改进,先帮助建立EPR系统和CRM,在这两个系统建设的基础上,SCM也可能建立起来。
但是,在多数企业中,领导对IT的作用、效果却远不是那么清楚。长天集团CTO杨淮分析说,“多数领导只是重视硬件,不重视软件和服务,而且往往盲目攀比,比谁的机器个子大。因此信息设备就是有了,也用不起来。这与中国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所存在的软约束,也就是投资控制不够严密有关。再就是领导期望过高,想把所有需求都纳入一套系统,这其实是不可能的,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。”
大唐电信北京研发中心的韦有双博士则更进一步指出,信息化误区多数源于企业管理思想的滞后。他说:“信息系统从设计到具体实施涉及到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及软件。然而它真的就是硬件加软件吗?大家照着软件操作手册就可以顺利使用了吗?事实证明,这是错误的理解。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是一个管理思想的建设。这里管理思想包括了多个层面,它既包括了领导层的宏观管理思想,也包括了具体业务人员的微观管理思想(工作流程)。实际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如MRP、ERP、SCM等都是管理思想,而相关软件只是实现或实施这些管理思想而已。”
供应商也有错
企业信息化并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。在信息化建设的产业链条上,聚集着一大批环环相扣、互相依托的企业。尤其在许多大型IT企业内部,都会专门设有帮助企业成长,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的部门,如惠普公司下面的咨询服务事业部,联想的企业IT业务群组。这些部门的宗旨都很动听:给企业设计蓝图,帮助企业整体实施至最终的运行。在促进企业信息化转变的道路上,这些厂商的服务已经成为不可缺失的一环。
北京有一家中小型研究所三年前选用了国外某品牌小型机,然而直至今日,其功能开发不足百分之一,企业为此付出的是上百万美金的购建费,数十万美金的服务费用,巨大的支出并没有明显的效率提升或资金回报。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。不顾企业本身的应用水平而去一味求全、求“复杂”,结果是给自己套了个“枷锁”。而为企业解除“枷锁”,就成为惠普、IBM、联想等IT领导厂商前瞻性研究的重点和商机之所在。
某IT调研机构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: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交给专业厂商可使企业平均节省9%的成本,而能力与质量则将上升15%。个中原因有四,第一,企业资源的运用和管理更注重于核心业务的发展;第二,可使企业更容易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;第三,加速企业机构的调整;第四,分担信息系统开发/管理的风险。
5月25日,联想颁布了其“简约商务”战略,其中也有这样的描述:联想的责任是建立一个包括代理商、系统集成商、独立软件开发商、维修服务商在内的新的大联想体系,最终帮助用户设计出其信息系统方案,为其提供系统建设的集成式、一站式服务,让用户轻松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信息系统,消除用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应用的困惑。
无论是联想的Easy-business,还是惠普的E-service,都希望为企业提供一种全面、简捷的信息化解决方案。这主要是因为,由于多种方案的出现,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选择越来越多了,在一个平台上选择多家产品和技术,由一个公司提供运营方案并实施,已经成为今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“捷径”。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:企业从硬件设备的采购、应用软件的开发直到系统的集成建设都要面对不同的厂商,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系统的兼容性、稳定性不够;一旦出现问题,供应商之间陷入扯皮,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将受到极大牵制。
那些还没有作出向服务转型的IT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应该做哪些改变和调整呢?开思公司的陶雨萍女士说:“IT厂商不仅应该是软件提供商,更应该是软件服务商。也就是说,他们与客户之间是合作关系,而不是买卖关系,因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像买一个工具性软件,很简单就能用起来,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”
汉普咨询公司的一位咨询专家则认为,作为软件、硬件和服务的提供商,要认识到整个行业的饭碗是最终客户给予的,整个IT产业链的利润和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。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,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物有所值,符合企业的要求,而不是要求企业来适应系统。作为客户来说也是如此: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需求,请咨询商选择技术,根据技术再去选择产品,而不能由产品出发确定技术,再界定需求。
我国IT厂商目前主要提供的是PC机、硬盘、显示器、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,在服务器、路由器、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,特别是在配套服务方面的能力还明显不足。但企业用户最需要的恰恰是一个与其业务相适应的、完整的信息系统。因此,站在客户角度去选择产品,而不是以自己为主,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产品卖给用户,已成为IT业新一轮竞争的核心要素。不改变长期以来所采取的“产品驱动”策略,不在应用过程中向用户提供关怀式服务和全方位支持,这些IT企业就不可能在信息化的巨大机遇面前把握良机,相反还可能滞缓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。